1 面向对象的特征一:封装性

1.为什么要引入封装性?

我们程序设计追求“高内聚,低耦合”。
高内聚 :类的内部数据操作细节自己完成,不允许外部干涉;
低耦合 :仅对外暴露少量的方法用于使用。

隐藏对象内部的复杂性,只对外公开简单的接口。便于外界调用,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、可维护性。通俗的说,把该隐藏的隐藏起来,该暴露的暴露出来。这就是封装性的设计思想。

2.问题引入:

当我们创建一个类的对象以后,我们可以通过”对象.属性”的方式,对对象的属性进行赋值。这里,赋值操作要受到属性的数据类型和存储范围的制约。除此之外,没其他制约条件。但是,在实际问题中,我们往往需要给属性赋值加入额外的限制条件。这个条件就不能在属性声明时体现,我们只能通过方法进行限制条件的添加。(比如:setLegs()同时,我们需要避免用户再使用”对象.属性”的方式对属性进行赋值。则需要将属性声明为私有的(private).
–>此时,针对于属性就体现了封装性。

3.封装性思想具体的代码体现:

体现一:将类的属性xxx私化(private),同时,提供公共的(public)方法来获取(getXxx)和设置(setXxx)此属性的值

1
2
3
4
5
6
7
private double radius;
public void setRadius(double radius){
this.radius = radius;
}
public double getRadius(){
return radius;
}

体现二:不对外暴露的私有的方法
体现三:单例模式(将构造器私有化)

有个概念,设计模式会专门讲

2 单例设计模式与 main()的理解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public class singleton {
}

//饿汉式,线程安全
class BankTest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BankTest bank1 = BankTest.getinstance();
BankTest bank2 = BankTest.getinstance();
System.out.println(bank2 == bank1);
}

//1.构造器私有化
private BankTest() {
}

//2.通过动态方法使全局获得唯一的对象
private static BankTest instance = new BankTest();

//3.调用方法返回单例对象
public static BankTest getinstance() {
return instance;
}
}

//懒汉式,线程不安全//在后面线程章节会解决
class GirlFriend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GirlFriend instance1 = GirlFriend.getInstance();
GirlFriend instance2 = GirlFriend.getInstance();
System.out.println(instance2 == instance1);
}

//1.构造器私有化
private GirlFriend() {

}

//2,声明当前类的实例
private static GirlFriend instance = null;

//3,获取当前类的示例,如果未创建对象,则创建对象
public static GirlFriend getInstance() {
if (instance == null) {
instance = new GirlFriend();
}
return instance;
}
}

  1. main()方法作为程序的入口
  2. main()方法也是一个普通的静态方法
  3. main()方法可以作为我们与控制台交互的方式。(之前:使用Scanner)

如何将控制台获取的数据传给形参:String[] args?
运行时:java 类名 “Tom” “Jerry” “123” “true”
sysout(args[0]);//“Tom”
sysout(args[3]);//“true” –>Boolean.parseBoolean(args[3]);
sysout(args[4]);//报异常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//方法体}

修饰符:static \ final \ abstract \native 可以用来修饰方法

1
2
3
4
5
6
7
8
9
main(){
Person p = new Man();
p.eat();
//p.earnMoney();

Man man = new Man();
man.eat();
man.earnMoney();
}

体现四:如果不希望类在包外被调用,可以将类设置为缺省的。

3 几种不同权限修饰符的测试

Java规定的四种权限修饰符

1.权限从小到大顺序为:private < 缺省 < protected < public

2.具体的修饰范围:

image-20250614235403746

3 .权限修饰符可用来修饰的结构说明:

四种权限都可以用来修饰类的内部结构:属性、方法、构造器、内部类
修饰类的话,只能使用:缺省、public

4 面向对象的特征二:继承性

1.继承性的理解

为什么要有类的继承性?(继承性的好处)
① 减少了代码的冗余,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
② 便于功能的扩展
③ 为之后多态性的使用,提供了前提
图示:
image-20250614235418788

2.继承的使用

继承性的格式:
class A extends B{}
A:子类、派生类、subclass
B:父类、超类、基类、superclass

3.子类继承父类以后有哪些不同?

​ 3.1体现:一旦子类A继承父类B以后,子类A中就获取了父类B中声明的所有的属性和方法。
​ 特别的,父类中声明为private的属性或方法,子类继承父类以后,仍然认为获取了父类中私的结构。只因为封装性的影响,使得子类不能直接调用父类的结构而已。
​ 3.2 子类继承父类以后,还可以声明自己特有的属性或方法:实现功能的拓展。
​ 子类和父类的关系,不同于子集和集合的关系。
​ extends:延展、扩展

4.Java中继承性的说明

​ 4.1一个类可以被多个子类继承。
​ 4.2Java中类的单继承性:一个类只能有一个父类
​ 4.3子父类是相对的概念。
​ 4.4子类直接继承的父类,称为:直接父类。间接继承的父类称为:间接父类
​ 4.5子类继承父类以后,就获取了直接父类以及所间接父类中声明的属性和方法
图示:
image-20250614235434542

5 面向对象的特征三:多态性

1.何为多态性:

对象的多态性:父类的引用指向子类的对象(或子类的对象赋给父类的引用)
举例:
Person p = new Man();
Object obj = new Date();
3.多态性的使用:虚拟方法调用

有了对象的多态性以后,我们在编译期,只能调用父类中声明的方法,但在运行期,我们实际执行的是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。
总结:编译,看左边;运行,看右边。

2.多态性的使用前提:

① 类的继承关系
② 方法的重写

3.多态性的应用举例:

举例一:

1
2
3
4
public void func(Animal animal){//Animal animal = new Dog();
animal.eat();
animal.shout();
}

举例二:

1
public void method(Object obj){}

举例三:

1
2
3
4
5
6
7
8
class Driver{
public void doData(Connection conn){//conn = new MySQlConnection(); / conn = new OracleConnection();
//规范的步骤去操作数据
// conn.method1();
// conn.method2();
// conn.method3();
}
}

多态性使用的注意点:
对象的多态性,只适用于方法,不适用于属性(编译和运行都看左边)

4.虚拟方法调用的再理解

子类中定义了与父类同名同参数的方法,在多态情况下,将此时父类的方法称为虚拟方法,父类根据赋给它的不同子类对象,动态调用属于子类的该方法。这样的方法调用在编译期是无法确定的。

5.面试题

区分方法的重写和重载?
答:
① 二者的概念:
② 重载和重写的具体规则
③ 重载:不表现为多态性。
重写:表现为多态性。
重载,是指允许存在多个同名方法,而这些方法的参数不同。编译器根据方法不同的参数表,对同名方法的名称做修饰。对于编译器而言,这些同名方法就成了不同的方法。它们的调用地址在编译期就绑定了。Java的重载是可以包括父类和子类的,即子类可以重载父类的同名不同参数的方法。
所以:对于重载而言,在方法调用之前,编译器就已经确定了所要调用的方法,这称为“早绑定”或“静态绑定”;
而对于多态,只等到方法调用的那一刻,解释运行器才会确定所要调用的具体方法,这称为“晚绑定”或“动态绑定”。 
引用一句Bruce Eckel的话:“不要犯傻,如果它不是晚绑定,它就不是多态。”

6.面向对象(进阶)-向下转型与多态性

1.关于向上转型与向下转型:

向上转型:多态(调用父类的方法)

2.向下转型(调用子类的方法)

2.1 为什么使用向下转型:

有了对象的多态性以后,内存中实际上是加载了子类特有的属性和方法的,但是由于变量声明为父类类型,导致编译时,只能调用父类中声明的属性和方法。子类特有的属性和方法不能调用。如何才能调用子类特的属性和方法?使用向下转型。

2.2 如何实现向下转型:

使用强制类型转换符:()

2.3 使用时的注意点:

​ ① 使用强转时,可能出现ClassCastException的异常。
​ ② 为了避免在向下转型时出现ClassCastException的异常,我们在向下转型之前,先进行instanceof的判断,一旦返回true,就进行向下转型。如果返回false,不进行向下转型。

2.4 instanceof的使用:

​ ① a instanceof A:判断对象a是否是类A的实例。如果是,返回true;如果不是,返回false。
​ ② 如果 a instanceof A返回true,则 a instanceof B也返回true.其中,类B是类A的父类。
​ ③ 要求a所属的类与类A必须是子类和父类的关系,否则编译错误。

2.5 图示:

image-20250614235453703

3.多态性的理解:

① 实现代码的通用性。
② Object类中定义的public boolean equals(Object obj){ }
JDBC:使用java程序操作(获取数据库连接、CRUD)数据库(MySQL、Oracle、DB2、SQL Server)
③ 抽象类、接口的使用肯定体现了多态性。(抽象类、接口不能实例化)

作用总结:由于虚拟方法调用,能增加程序拓展性。